數字經濟創新性高、滲透性強、覆蓋性廣,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,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支點,也日益成為重組資源要素、重塑經濟結構、改變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。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,要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,加快建設網絡強省、數字江蘇、智慧江蘇,著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。近年來,南通市通州區持續推進“制造強區”戰略,以工業互聯網建設為抓手,加快數字化賦能,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。但隨著數字化改革進入深水區,數智化轉型對傳統企業來說“知易行難”,一些中小制造企業對數字化概念并不“感冒”,更多企業則面臨著“不會轉、不敢轉、不能轉”的困境,迫切需要各級黨組織發揮黨建引領“定海神針”作用,凝聚各方力量,整合優質資源,做好融合文章,做強關鍵增量,推動更多企業“上云入網”,實現從“機器換人”向“數據強腦”的轉變。
機制互聯才能發展融合,黨建賦能“智改數轉”必須一體推進、集中突破。數字化時代的大趨勢是正和博弈、增量發展,產業升級、企業轉型的路徑由競爭對抗轉向合作共贏。通州區牢固樹立融合理念,深化黨建共建,從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入手,推動黨建融入產業運行、統領產業轉型。構建“一體化”領導機制。聚焦建筑、家紡傳統產業“基本盤”和汽車及零部件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智能裝備“一主一新一智”三大產業“增量盤”,創新成立產業聯合黨委,吸納發改、住建、人社、商務、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及龍頭企業、商會組織、金融機構、科研院所作為委員單位,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參與,構建起“黨委統、產業攏、部門促、企業聯”的四級發展主軸,形成黨建賦能產業升級聚合態勢。構建“一體化”推進機制。以加快智能化改造、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為目標,推動黨建工作與“智改數轉”產業升級同謀劃、同部署、同落實,區委常委會每季度專題研究黨建賦能產業發展,著力解決新情況新問題,把關定向促發展。產業聯合黨委每月召開一次黨委會議,研究月度工作計劃、開展主題黨日活動、會商攻堅難題,推動產業鏈橫向聯合、縱向整合。構建“一體化”考評機制。將工業互聯網列入全區重點產業鏈,先后出臺工業互聯網、“智改數轉”三年行動計劃,建立產業鏈黨建巡查觀摩制度,現場巡查黨建和“智改數轉”工作推進情況,發現、交辦、解決問題。用好綜合考核“指揮棒”,建立季度“扛紅旗、亮黃牌”工作機制,將產業鏈黨建與打造骨干企業典型示范、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、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等“智改數轉”重點任務同步考核、量化打分、動態排名,推動產業鏈黨建工作落實落細,實現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“兩手抓、兩手硬”。2022年通州區新增注冊工業互聯網企業787家,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。
組織互聯才能路徑整合,黨建賦能“智改數轉”必須跨界協同、集團作戰。隨著數字化轉型進程加快,互聯網技術、數字技術、人工智能技術等不斷嵌入各行各業,集中呈現出打破行業邊界、跨界協同、重塑邊界的特征。通州區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組織互聯互通,著力破解傳統模式下產業“條塊分割、各自為戰”的問題,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,引導傳統產業突破行業邊界、再造生長空間。以組織互聯促發展聯合。根據產業特點,建立以產業聯合黨委為主干,產業鏈上下游若干黨建聯盟為分支的“1+N”組織體系,全鏈覆蓋上下游企業2276家,在智能研發、智改前沿成立“攻堅黨支部”156個,以黨建為紐帶形成發展聯合體,攜手做大做強。產業聯合黨委牽頭成立產業發展聯合會,設立專項獎勵基金,開展黨建共建活動,通過人才共用、項目共商、資源共享、活動共辦,推動會員企業優勢互補,形成黨建引領、數字賦能、合作共贏的“產 業轉型黨建生態圈”。以組織互聯促思想聯通。堅持以新思想舉旗定向,產業聯合黨委牽頭舉辦面向企業出資人、黨務工作者、入黨積極分子等不同群體的專題培訓班,覆蓋近2000人次。結合黨史學習教育,舉辦“云上話黨史”主題活動,組織開展讀書學習、產業調研、服務走訪等活動,形成學習筆記、調研報告、服務日記200余篇。組建“藍海紅帆”內訓營,探索數字黨課實驗室項目,打造“數智轉型青年說”“智改一線微黨課”等特色品牌,實現政治教育全覆蓋,增強政治認同、凝聚思想共識。以組織互聯促隊伍聯建。強化黨建引領產研協同,打造科技新城人才公園、人才俱樂部、人才市場等活動陣地,設立家紡“常青藤聯盟”、建筑“菁英匯”、新興產業“領新計劃”等人才交流平臺,發布產業動態、加強學術交流、支持創新創業,加快推動產才融合。區委建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聯席會議,整合組織、群團等力量,統籌推進黨員發展、人才集聚、骨干培養等各項工作。建立各類企業黨校、流動黨校12個,近三年在科研、技改等產業發展一線發展黨員193名。
資源互聯才能力量聚合,黨建賦能“智改數轉”必須多維統籌、集成應用。數字經濟真正的“藍海”在于數字化平臺與生產場景相結合,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形成產業互聯網,從而實現全產業鏈的資源優化配置,產生1+1>2的效果。通州區堅持數字思維,以黨建集成創新資源、集聚發展要素,著力解決單個企業無法解決的問題,達成單個組織無法達成的目標,實現共贏發展。合力推動核心技術突破。產業聯合黨委發起成立現代紡織、現代建筑、“一主一新一智”產業技術研究院,實施“智能+”“數字+”戰略,組織產業鏈上下游圍繞技術難題攻堅、科研成果共享進行深度合作,打造開放高效的技術創新平臺,申報有效專利400余項。引導企業以科技創新促轉型升級,先后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4家,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5個、行業標準12個,提升產業發展整體競爭力。強勢引領發展模式迭代。家紡產業聯合黨委搶先布局產業有機更新,著力培育金太陽紡織科技、新世嘉紡織等一批“專精特新”企業,加快推進紡織新材料的開發、應用,加快向“微笑曲線”兩端延伸,產值超2000億元,全國市場占有率超50%。建筑產業黨委牽頭編制建筑產業數字建造、綠色建造等發展規劃,支持建筑企業參與國內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,先后中標商務部援外項目2個,總價達5.14億元。恒科新材料等一批標桿示范企業積極發揮智能化、數據化、精細化建設龍頭帶動效應,進行智能整體規劃建設,建立工廠級工業互聯網,實現設備聯網率100%,恒科新材料智能工廠被認定為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、國家級綠色工廠。統籌做大數字經濟規模。聚焦做強做大做優數字經濟關鍵增量,產業聯合黨委、產業黨建聯盟聯合發布數字產業強鏈、延鏈、補鏈“三鏈強基”計劃,聘請龍頭企業擔任黨建鏈、產業鏈“雙鏈長”,強化“鏈主”企業黨組織引領支撐作用,產業主管部門選派黨建指導員“駐鏈”指導,以黨建“內鏈”驅動產業“外鏈”一體運轉,加速推動鏈上重點產業項目落地投產,加速智能化應用場景和數據化運營變現,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。2022年通州區申報15家省星級“上云”企業、4家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(平臺)、6家市級示范智能車間。
服務互聯才能保障聯合,黨建賦能“智改數轉”必須立足需求、集約運營。產業互聯網上每一個行業的結構、模式各不相同,服務保障也不能“一刀切”,需要提供針對不同行業生態的“小鍋菜”。通州區堅持產業發展所需即是黨建工作所能,緊盯行業發展不同需求,優化營商環境,做實服務文章,用“硬核”舉措為傳統產業數智轉型“撐腰鼓勁”。聚焦需求優政策。實施“賦智助轉”專項行動,出臺專業機構把脈問診、典型案例示范帶動、創新平臺賦能增效、金融工具精準扶持等四條舉措,設立總規模達72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,助力企業智能化改造、數字化轉型、綠色化提升。建立智能化、數字化技改項目綠色報審通道,梳理形成產業、科技、金融、人才等各類扶持政策“一本通”,積極向上為企業爭取各級優惠政策項目和獎勵資金近1500萬元。整合金融機構、國家電網等多家單位政策資源,提供黨建惠企服務政策65條,完善“投入補助+費用減免+貸款貼息”配套政策,制造業研發費用扣除比例從75%提高到 100%,區級累計兌現扶持資金超6000萬元,減免各類費用超2.8億元,讓企業輕裝上陣、放手發展。聚焦需求優服務。強化閉環式全程服務,構建跨層級聯動、跨部門協同、跨事權集成的整體智聯服務機制,建立服務流程圖,對企業訴求分類建檔、分級流轉、限時辦理。聚焦企業轉型升級痛點、堵點、難點問題,實施“攻堅有我、一線建功”專項行動,成立28個“智改數轉”攻堅支部,選派100名年輕黨員干部擔任金融專員、科技專員、法律專員、審批服務專員,帶領診斷服務機構深入企業工位、產線、車間一線開展入駐式服務,發放政策咨詢、供需對接、評估診斷“服務大禮包”,完成首批225個項目入池。聚焦需求優保障。堅持把互聯理念貫穿到黨建保障“智改數轉”的每個環節,建立完善“企業服務直通車”集成保障系統,建設科技服務供應商數據庫、企業數據庫、項目數據庫、人才數據庫,推動企業服務向政務服務、銀企合作、人才服務等領域集成拓展。結合企業實際需求,因企制宜開展“電量超市”“共享公寓”等特色服務,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,助推營商環境優化提升。緊扣產業發展需求,鏈接各方資源,建立產業黨群服務中心五個,打造“數智工坊”黨建品牌,推動企業、機關部門、金融機構圍繞綠色發展、數字經濟、營商服務等主題開展集中研學26場,著力打造聚人氣、匯才氣的紅色陣地。(作者:施驍毅 來源:《唯實》雜志2022年第7期)